今年三月份,奧斯丁-德州大學,發表了阿姆斯在21-28歲之間的體能測試報告, 雖不是很完整, 但也可以讓我們有機會一窺冠軍的秘密。
先對照一下他的運動生涯:
1971年九月十八日出生
12-15歲: 游泳
14-18歲: 賽跑及三鐵
19歲起專注於自行車,美國業餘賽冠軍
21 歲 (1993) 獲得世界冠軍賽冠軍,為最年輕的冠軍, 環法單站冠軍
23 (1995)歲 環法單站冠軍
25歲 (1996 九月) 診斷出睪丸癌,有多處轉移,1996年12月治療結束
26 歲 (1997) 重新開始訓練
1998年 九月 世界冠軍賽,公路及個人計時賽均獲第四名
28歲 1999 七月 環法冠軍
2005年 連七. 退休
目前分類:單車生活家 (71)
- Sep 27 Sat 2008 10:01
阿姆斯壯的秘密
- Sep 27 Sat 2008 09:58
想怎麼騎,就得怎麼吃
自行車運動是體力需求最高的, 如環法,環義,二十站的賽事, 每站平均4-5小時, 中間僅兩天休息, 有什麼運動比這個更累人呢?
怎麼吃可以騎得更快, 聽起來似乎不太合理, 但是自己試過後真的還有這麼一回事。再參考一些運動醫學期刊後, 大概以下結論是較被接受的, 如果其他有什麼獨門秘方,那就得自己試試看。
首先先複習一下生理學
人類的能量來源有醣類 、蛋白質、 脂肪。
醣類,分為單糖、 多糖; 一克醣類可產生四大卡。
單糖: 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
葡萄糖: 可直接被腸道吸收利用, 效果最迅速。
果醣: 腸道吸收較慢,有時會拉肚子。
半乳糖: 構成乳糖。
雙糖:
- Sep 27 Sat 2008 09:57
細說訓練強度
要如何有一個有效的訓練呢 ?首先得先從運動的強度分級開始。
一般我們常聽到的是:有氧訓練是提高耐力,無氧訓練提升爆發力,但這簡單的二分法是不夠的; 我們今天就好好來說清楚講明白。
當你從跨上車, 開始慢慢踩踏, 逐漸提高強度, 開始有點喘,很喘,到喘不過氣來,這之中其實歷經好幾個階段:
1 暖身活動 這個階段幾乎感受不到腿在用力, 呼吸正常。
2 耐力階段 這個階段腿開始覺得有出力, 呼吸較深較規律,可以持續打屁不受干擾, 如果維持在此強度, 可以連續兩個鐘頭以上; 前提是, 須適時補充能量。
3 TEMPO階段 這個階段腿出力更高, 主要是要維持自己最佳的轉速, 會覺得有點喘, 打屁會因為喘而中斷, 無法說較長的句子,一般在這個強度若不休息,可以持續1-2小時
4 乳酸堆積閥值( LACTATE THRESHOLD) 在這個強度,打屁就會斷斷續續, 若持續不休息, 只能維持一小時。
5 最大攝氧量 (VO2Max) 打屁聊天會很困難,大概只能撐10分鐘。
- Sep 27 Sat 2008 09:56
神奇的1小時
常有人這樣問公路車該怎麼練習才會進步?相信包括我自己心裡同樣有這樣的疑問。
身為上班一族自然不能像在校專職選手整天有著好幾個小時的練習量可安排,更沒稱職的教練可以隨時在身旁督促!那到底是該怎麼練習呢?
所以大家可以先從開始練車的第1個小時去做要求…
如何去騎呢?一個重點那就是”慢”
該怎麼慢以適合自己較輕的齒比去騎心跳緩和沒什麼強度去騎!
或許大家會覺得這樣騎有什麼用?但是”它”的神奇性就是在這裡….
慢慢騎1小時可以幫助你熱身減少受傷的可能性
慢慢騎1小時可以讓你燃燒脂肪而不是去消耗肝醣
- Sep 27 Sat 2008 09:55
練車小建議
經過這陣子和大家一起練車後,有一些小建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有助益。
1. 騎車須儘量保持平穩,一方面可減少一些不必要多跑的路(直線一定比曲線近的),一方面後面的人也比較好跟車,也比較敢跟近一點(個人認為滾輪練習台訓練效果很好,可練平衡及回轉數)。
2. 緊咬住前方的人,一旦放掉,只會越離越遠,除非後方有強而有力的大集團還可依靠,否則應儘可能死咬著不放。
3. 練車依序輪車時,速度須保持穩健,如覺得現行速太慢,則以慢慢加速為原則,不應突然加快,以利原先帶頭者可順利到後方休息,當然,如是比賽,則另當別論。
4. 另外,如自己無法到前方和隊友輪車時,須慢慢讓出空間讓輪替下來的人插入回行列,必要時,要讓位人須提醒前方輪替下的人,以免他不注意,沒及時反應,須多花力氣補上空位,當然,可以的話還是儘量輪替帶頭,可增加自我實力,也可為隊友分擔風阻,自然,同一路段所須時間會越來越短。
5. 跟車時儘可能跟得越近越好,再怎樣也不該差超過半個輪子的差距,此外,跟車須稍微跟在前方的的左側(可以的話,能和前方的人成直線行進,當然更好,但很難...)為啥要偏左,因若速度有快慢時,後方人跟在右側,車輪很容易卡在前方的後輪和變速器中間,導致摔車,所以,一般來講,輪車都是從右方下來,依我們的騎乘此方式即可,至於選手有時會考慮到方向問題改變輪車方向,但大多也只有團隊計時比較會用到,所以,練好順暢的順時針輪車,對我們就夠。
6. 出發(正式加速-尤其是平路)我覺得可以等確定所有人都跟上後,再開始帶,否則常會發生集團一開始就散掉了,如此,速度一定比所有人一起騎慢,多個人就少一分負擔嘛,另外也可減少中途停下來的次數,如此的訓練會比較有效率。平路方面,如果順順的以集團方式騎乘,自己衡量體力再決定是否要至前方輪車,我覺得每個人應該都能一起騎到終點的。
7. 偶爾練些長距離的練習來增加耐力,花得時間也許和山路差不多,但可收到不同的回饋,如速耐力,讓自己更有辦法到前方帶頭,山路騎多了,腳力雖然夠,但往往速度也會適應慣性,在平路時,雖騎不累,但速度就是跑不出來,沒速度自己對帶頭就會有影響。建議可適時安排稍微長一點的距離,我們平常所花的3小時(6:00~9:00)其實也很夠了,埔里來回沒問題的,不過就是須犧牲掉一些休息打屁的時間(到終點再打囉),偶一為之,應該也是不錯的。這是我目前所想到的,寫得有點亂~有點雜,加減看看,一起討論,讓大家的實力都更堅強吧.....
- Sep 27 Sat 2008 09:53
轉速 vs. 時速
會開車的人看轉速,不會開的看時速。那會騎車的勇腳呢 ? 當然看轉速囉﹗
肌耐力是與單次收縮力量成反比的?????????? 白話文就是說 :單次用力越大,能做次數越少。
以舉重選手為例:當100公斤舉的起,而101公斤卻失敗了,那這選手的1RM (僅能舉起一次的重量) 就是100公斤。而能舉起十次的重量 (10RM)就比較小, 一百次的就更小了;理論上當重量小至某一程度,則可無限次的重複。
在騎車時,為達到一定速度有好幾種踩法,以700 × 23C 為例,輪子滾動一圈為2.096公尺,當要維持30公里的時速,有下列組合:
公式 : 時速 = 齒盤齒數÷飛輪齒數 × 輪周長 × 轉速 × 60
30.000= 39 ÷ 21 × 2.096 × 128.5 × 60
30.000= 53 ÷ 21 × 2.096 × 94.5 × 60
- Sep 27 Sat 2008 09:51
心肺能提升訓練
對於運動選手來說,提升心肺適能.肌耐力的自我訓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功課.就好像學生成績要達到理想,一定要勤複習,勤讀書,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擬定有效運動計畫.加以持之有恆.按表操課,假以時日.成績一定會進步.藍斯騎起車來爬長坡,還可以站著抽車連續幾公里.臉不紅.氣不粗,讓人望塵莫及.單站冠軍輕鬆摘下.心臟是循環系統中樞,所以如何強化心肺能?
以下資料.
彙整之後.僅供參考:
一.你知道自己的心跳.每分跳幾次? (準備紙.筆)
★先測量紀錄自己靜止時心跳次數
方法:早晨睡醒之後.尚未起床時.測量脈搏 (靜止時)
(食指.中指並攏輕按住手腕外側橈骨動脈) PS:左手.右手均可
測量15秒X 4,就是你的每分心跳次數 (誤差較小)
- Sep 20 Sat 2008 08:52
武嶺挑戰英雄狀
- Sep 11 Thu 2008 13:04
如何選購公路車~!
原發表於BAT 的論壇: http://bigapple.idv.tw/phpBB2/read.php?tid=9051
從老貓兄的發言來看之前是騎乘登山車,現在想買一台公路車且預算上限到28萬。說實話28萬夠買一輛Colnago 的 Ferrari 限量車了,所以能買什麼不是問題,問題在要買什麼。
在挑選車子之前老貓兄應先釐清,對這台車的設定目標是什麼?
是一台初探公路車世界的過渡車輛?
還是要組一台鑑賞級的收藏車?
打算騎多久作會購置下一輛車?
平時騎車是以健身郊遊為目的的悠閒騎乘還是要求能騎的更高、騎的更快……?
把目標想清楚後面的結果就比較清晰。
如果要組的是:
1. 初探公路車世界的車輛,C.D.建議「有舒適特性的車架與吸震良好的前叉」是車架挑選的重點,因是剛轉入公路車的世界,腳踏迴轉的技巧與能力、肌肉所能輸出的功率均屬未知,煞變系統挑選齒比範圍較寬的三盤系統比CT或標準系統來的佳。
- Aug 16 Sat 2008 19:44
捷安特單車攜行袋示範
目前政府為提倡"節能減碳"活動,也早有不少開車族都改變交通通勤方式的今天! 單車的盛行又被帶起來~
單車大家都知道,本來就是一項健康有意意的有氧運動既能健身又能增進親子關係的優質運動!
既然現在大家都愛騎著單車到郊外旅遊或是環島~ 想當然爾運送程載的方式不可馬虎~
遊騎一輛單車少則67千元~ 多則能達到7萬~13萬~甚至更高檔!
隨隨便便的綑綁或是置身於汽車車體外也難免會產生安全上的疑慮! 尤其現在汽車車體外加單車車架需要監理單位檢驗通過才能使用!
所以呢! 假設我們今天想去淡水或是北海岸騎單車! 乘坐的交通工具也是大眾運輸系統(ex.捷運/火車/巴士)...
這時候是不是就得把單車用適當的攜行袋包裝運送, 保護您的愛車到達目的地呢!
今天主題就是要介紹單車攜行袋的使用方式!
- Jul 14 Mon 2008 20:10
單車爬坡經驗談
雖然身體是先決條件,但你的爬坡姿勢等有沒有問題呢?請看本文 ,也許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馬拉松的跑步方法有兩種long stride和pitch,這兩種方法的不同在於按照體型採用不同的跑步方法。發揮自己體型長處的跑步方法,跑得快而輕松。騎自行車也一樣,爬斜坡時,有些人採取坐為主的姿勢沉著爬坡;有些人交替進行直立或坐的姿勢,有節奏地爬坡。像M. 彭丹尼一樣身材較小者一般採用後者。身材較大的J. 烏裡奇等一般採用坐的姿勢,因為他們的腳比較長,坐著也能放出較大的能量。這兩種方法那一個都可以,關鍵是你用那一種方法爬坡時輕松。最好試一試那一種方法適合於自己。方法是:10分鐘左右就能爬上去的斜坡上,用上述兩種方法試一試,通過幾次試驗找出適合於自己的方法,同時也會找出需要加強的地方。
坐的基本姿勢
爬坡時在坐墊上坐穩,並有意識地注意旋轉數。
[優點]
1) 與站立比較身體不那麼擺動,可保持較低的心跳數,因此身體能量消耗少。
2) 容易維持一定的速度。
[缺點]